瀏覽量:25次
圖為9月12日,中國醫科大學附屬盛京醫院呼吸與重癥監護內科主任趙立在“大醫精誠·生命至上”主題活動中分享戰“疫”故事。
(本報記者董笑非) “我一點也不能提起‘武漢’這兩個字,提到就想落淚?!?9月7日,初秋的北京和沈陽不約而同都是好天氣,而電話那頭卻傳來了趙立醫生哽咽的聲音。
回到2019年冬天,繁華的武漢,因一場新冠疫情暴發,千余萬人口的生活驟然改變。那是武漢最黑暗的時候,也是武漢人民和醫護人員最無助的時候。那一條條空蕩蕩毫無人氣的街道,一個個晝夜忙碌的、精神疲憊的場景,一雙雙充滿了感激淚水的眼睛……馳援武漢的46個日夜,成為中國醫科大學附屬盛京醫院呼吸科主任趙立教授35年從醫生涯中不可磨滅的一段歷程。
記者:剛去武漢時什么感覺?做了什么?
趙立:2月12日,我帶領盛京醫院援鄂重癥醫療隊抵達武漢。這個隊伍是由來自呼吸、ICU、急診、心內、感染、腎病、消化等??漆t生和全部重癥??谱o士32名醫護人員組成的精兵強將,幾乎是盛京醫院的精銳。我們看見所有傳送帶都停擺了,偌大的天河機場回蕩著我們的腳步聲。當時眼淚就忍不住了,覺得武漢太苦了,特別心疼武漢人民,為了全國人民,自己封住了自己。誰也不知道疫情如何走向,自己是死是活。上千萬的武漢人為了國家和民族能做到這么大的犧牲,我們不能辜負,我們要讓武漢有希望。
作為武漢市專門收治重癥新冠肺炎患者的定點醫院之一,武漢大學人民醫院東院區的醫療護理任務十分艱巨,而這也是我們在武漢的對口支援醫院。2月13日,在組織隊員進行個人防護培訓后,我趕赴武大人民醫院實地了解情況。醫院把以前的肝膽外科病房臨時改成傳染病房,并做了隔斷。那里的辦公室和患者隔離區之間只隔著一道門,擔心門的封閉不夠嚴密,我們又用黃色的醫用垃圾袋,把這道門“包裹”了一下,于是每天工作在垃圾袋下。為了讓大家安心,我又對病區清潔區的感控布局進行了調整,對感控人員的職責進行具體細化,在物理隔絕、洗刷消毒、制度流程上杜絕醫護人員院內感染的發生。
趙立醫生在抗疫一線
記者:疫情攻堅時,團隊如何爭分奪秒從死神手中搶人?
趙立:2月15日,我帶領團隊全面接管了武漢大學人民醫院東院4病區近40例重癥患者。我覺得,我有責任,我們有責任給他們帶來生的希望。
在我們來之前,很多一兩天,甚至幾個小時之前看起來“狀態不錯”的患者,病情會在短時間內加重甚至死亡,讓醫生措手不及。疲憊、恐懼又無助,是許多早期援鄂重癥醫療隊員們內心最真實的寫照。為了迅速接手一線工作,我調閱了整個院區病亡患者的病程記錄,結合在遼寧省內治療新冠肺炎患者所積累的初步經驗,做出了對現有病區患者進行分層救療的整體方案。既對每個患者病情了如指掌,更要科學排兵布陣,我們分成3個醫療小組,組長分別由來自呼吸(內科重癥)、ICU、急診的副主任醫師擔任,每組都可以高質量完成氣管插管、呼吸機管理、深靜脈置管、血液凈化、胸穿、骨穿……戰斗指令“零延時”執行;我們的副領隊是全國知名的心內科教授。指揮這支特種兵部隊,是我打贏這場攻堅戰的底氣。我們的到來,迅速扭轉了病區早前士氣低迷的局面。
雖然我們奔赴武漢時覺得挺悲壯,一旦真正投入戰斗,這種情緒很快變成亢奮——因為你和疾病在爭分奪秒戰斗,并且覺得自己有能力戰勝它的時候,那種亢奮根本停不下來。
在這里,由于病區都是臨時改建,設備條件有限,沒有觀看CT的觀片燈,我把它放到了窗玻璃上看;身穿防護服沒辦法戴聽診器,我就趴在患者胸口聽音,結果有一位躁動的患者揮手打歪了護目鏡……任務重,精神壓力大,有時一站就是七八個小時,小衣通常都濕到膝蓋,全國人民的目光都在關注著你——沒有一個人抱怨,當患者病情發生變化或變重,所有人都在積極想辦法救人。我時時被我的戰友們鼓舞著、感動著。
隨著治療病例的增多,我根據實戰經驗撰寫了《“零”死亡——我和重癥新冠肺炎的遭遇戰》, 2月28日發表在鐘南山院士主持的“南山呼吸”公眾號上,從普遍性經驗和個體化經驗兩個層面,分享了新冠肺炎患者救治經驗,被同行廣為借鑒。
方艙醫院全面啟動后大概10天左右,我們就明顯感到重癥患者數量開始減少。3月25日,在武漢大學人民醫院東院,我們團隊負責的4病區共收治61名重癥患者,除一名患者死亡外,54名患者治愈出院,6名患者轉為普通型。
記者:有沒有讓你印象深刻的人或事?
趙立:一位84歲的老太太,從外院轉入時已意識不清、呼衰、心衰、腎衰、重度貧血。我們迅速對她進行了氣管插管,隨著多種措施的綜合治療,老奶奶在上呼吸機的第6天就成功脫機拔管。正當醫務人員長舒一口氣時,老太太的病情急轉直下,出現了嚴重的骨髓抑制,紅細胞和血小板必須依靠每日輸注維持,而白細胞總數持續性低于500/CM3(上標),對多種針對性治療完全沒有反應。整整17天,我帶領團隊千方百計對老奶奶進行搶救。那段時間,半夜下班了我們也經常會在微信群里討論救治方案,大家都想拼命把她從死亡線上拉回來。遺憾的是,老太太還是走了。雖然有些沮喪,但我們盡力了,問心無愧。老太太的家屬,對我們說的都是感謝的話。
醫生或許看慣了生死,但我們從不看輕生死,我們被信任、被托付,依舊會因為共情失控落淚。新冠肺炎疫情為武漢乃至整個中國帶來了深重的災難,卻也為醫患之間帶來了久違的生死與共的感情。
從送第一個治愈出院的病人出院時的開心,到后面慢慢的習以為常,我們從病人和家屬那里得到了太多的感激和感動,分享了太多的珍貴情誼。道別時我們不停地合影,雖然穿著防護服,根本看不見什么模樣。幾乎每一個出院的患者都是流著淚走的,那些人與人之間的隔閡不見了。
35年的從醫生涯中,在武漢這一段經歷讓我覺得醫生這個職業是這樣純粹、光榮。我們的目標只有一個:救人。因為國家和人民是我們最強有力的后盾,不計成本的醫療投入,來自四面八方的物資援助,讓你只需要給出量體裁衣的治療方案,不必顧忌費用或有其他顧慮。病人和家屬更是給予了我們充分的信任,對于病情變化足夠理解,讓我們從心里覺得你不能不好好做。一輩子有這樣一段人生經歷,太滿足了!
記者:回到日常工作崗位上,有沒有覺得有什么不同了?
趙立:我們盛京醫院援鄂重癥醫療隊的32名隊員毫發無損地回到了沈陽,我們沒有創傷后應激障礙,人人身心健康。作為領隊,我很驕傲。
鮮花、掌聲,還有頭條,是祖國人民對我們的褒獎。從我們落地沈陽起,我們又回歸普通醫務人員,我們讓自己忘了曾經的鮮花和掌聲,放回平常心,只有如此,才能更好享受生活。我們這32個人相約,一年后武漢重聚,一起好好看看這座城市重啟后的繁華和熱鬧。
中國醫藥報社版權所有,未經許可不得轉載使用。
[聲明]www.yabo.com是為了傳播更多的信息,此類稿件不代表本網觀點,本網不承擔此類稿件侵權行為的連帶責任。故此,如果您發現本網站的內容侵犯了您的版權,請您的相關內容發至此郵箱【sdgsd52@163.com】,我們在確認后,會立即刪除,保證您的版權。